美國是移民國家,不少的家庭觀念也很濃,并不完全像傳說中的美國家庭里,父母和孩子的關(guān)系是如何如何冷漠,連一家人一起出去吃個飯,也要AA制。像意大利,愛爾蘭,猶太人德國人他們很重視家庭,只是在經(jīng)濟(jì)上,他們都非常注重培養(yǎng)孩子的獨(dú)立性,所以給大家造成一個“冷漠”的印象。
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,他們更側(cè)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,和健康人格性格、意志“鼓勵創(chuàng)新”。他們并不煞費(fèi)苦心地設(shè)計(jì)孩子的未來,更不會替孩子安排未來,即使想安排,在方式上,都比較注意,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(fā)展,努力把孩子培養(yǎng)成為能夠適應(yīng)各種環(huán)境,具備獨(dú)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。說白了,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,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。
而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的孩子,對父母也是很體恤的。盡管小時候,父母對孩子很“殘忍”,在寒冷的冬天,當(dāng)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,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,但是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后,他們就會感謝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(yǎng)。
自己不吃飯,那就活該挨餓
有一個中國留學(xué)生小伙子大衛(wèi),畢業(yè)后在美國娶了洋媳婦結(jié)婚生孩子,大衛(wèi)的媽媽也從中國到紐約跟他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,作為奶奶,自然是對孫子疼愛有加。沒過多久,洋媳婦與中國婆婆之間對孩子的不同教育就開始有矛盾了。
一天中午,孩子在吃飯時耍脾氣,洋媳婦就說,不吃就算了,晚上也不要吃,2歲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強(qiáng),不吃就不吃。于是到了晚上,洋媳婦讓中國婆婆做了幾樣中國特色的菜,其中還有混血十分喜歡的糖醋里脊。洋媳婦把桌子布置很漂亮,各樣餐具備起,晚餐開始了,小混血忘了中午說過的話,問媽媽怎么沒有他的餐具?
洋媳婦說:“你中午自己不吃的,還說了晚上也不吃的,說話要算數(shù)。”
中國婆婆一聽,當(dāng)時也沒當(dāng)回事,她認(rèn)為,洋媳婦頂多就是嚇嚇孩子,哪會真的那么狠心不給孩子吃飯,于是也沒說什么,就招呼兒子媳婦一起吃飯?墒,中國婆婆吃到一半,發(fā)現(xiàn)孩子雖然可憐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,但洋媳婦依然不為所動,還是沒有叫孩子上桌吃飯的意思。這下,中國婆婆開始心疼了。她趕緊拿了盤子,給孩子裝好糖醋里脊,端給孫子。
洋媳婦見狀,馬上制止:你別管他,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飯的,還說了晚上也不吃。說話要算數(shù)。餓了也是他自己的事。餓幾次,他自己就知道了。
中國婆婆聽了,眉頭直皺:你們這不是虐待孩子嗎?飯都不給他吃。
洋媳婦回答說:不是我們不給他吃,是他自己不吃,后果當(dāng)然由他自己負(fù)。
中國兒子大衛(wèi)也勸媽媽:媽,您別管了,這小子不好好吃飯,是該讓他吃吃苦頭了。
中國婆婆不想和兒媳婦當(dāng)面鬧僵,只好作罷。
大人們回到桌子上吃飯,小孩仍然在角落里可憐巴巴地看著大人們吃東西,嘴里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,開始孩子還堅(jiān)持,要求媽媽給他吃,無效,就哭,大聲哭,還是沒用,一頓飯就這么吃完了。
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,孩子餓得肚子咕咕叫,知道不吃飯就得挨餓,這滋味真不好受。于是主動跟媽媽道歉,承認(rèn)自己不對,不該鬧脾氣,以后一定好好吃飯,F(xiàn)在能不能先給他一杯牛奶喝,因?yàn)樗麑?shí)在餓極了。
洋媳婦倒了一杯牛奶給孩子,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覺了。從那天以后,這孩子吃飯每次都表現(xiàn)很好。
其實(shí),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長教育孩子的大不同。
美國孩子吃飯,弄得滿臉滿身,家長也不管,而且美國孩子從上小學(xué)一年級開始,每天中午就在學(xué)校吃午飯,孩子怎么吃,家長一無所知,也根本不問。
美國家庭吃飯,桌上擺幾樣菜,孩子想吃哪個就吃哪個。幾乎所有的美國孩子都不喜歡吃青菜。美國父母盡管也知道青菜的營養(yǎng)價值,但絕對不會強(qiáng)迫孩子吃。美國孩子吃飯,一說吃飽了,就可以放下刀叉,甚至離桌。美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態(tài)度和作法,體現(xiàn)了美國兒童教育學(xué)的一個核心目標(biāo):培養(yǎng)孩子獨(dú)立思維的能力。
孩子吃飯,必須自己決定喜歡吃什么,不喜歡吃什么。如果明明沒有吃飽,為了貪玩而不再吃了,那么過一會兒他挨餓,他就自作自受。美國人愛說,犯錯誤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學(xué)習(xí)過程。在這樣的生活環(huán)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懂得,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要什么,不想吃就說不想吃,吃飽了就說吃飽了,他們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,也知道父母對他們有充分的信任。
自己的社交問題,自己處理
麥克先生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叫馬克,馬克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,社區(qū)里的小朋友都非常羨慕他,總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車騎一騎?墒邱R克非常愛惜這輛車,不舍得借給小朋友們騎。因此,每當(dāng)馬克玩自行車的時候,他都是獨(dú)自玩,因?yàn)樗滦∨笥褌兝p著他借車。
久而久之,社區(qū)里的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一塊玩了,大家也不和他交換玩具了。
過了一陣,馬克對自行車的新鮮勁過去了,他開始想念和小朋友們一起瘋玩的感覺,他甚至愿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?墒,孩子們似乎也記仇,大家都不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。
馬克沒有辦法,只好跑回家跟麥克先生說: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,爸爸能幫我去跟小朋友們說一聲嗎?我愿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,我也想玩杰弗瑞的小火車,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。
麥克先生聽了之后立即拒絕了他的要求,說:馬克,你已經(jīng)是一個小男子漢,自己犯下的錯,要自己去承擔(dān),要自己去解決問題。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們商量,一次不行,就多試幾次,大家會原諒你的。
結(jié)果,馬克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,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當(dāng)中去,給大家道歉,請大家重新接納他。后來,小孩子們又玩成一伙了。你騎我的自行車,我玩你的小火車。
相比之下,中國家庭就很不一樣。孩子在外面被排斥,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(fù),中國父母第一個反應(yīng)就是:誰敢欺負(fù)我們家孩子,我們找他算賬!
大人們過多地參與孩子的社交問題,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,不知道怎么處理人際關(guān)系問題。這根源其實(shí)還是父母不懂得培養(yǎng)孩子獨(dú)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,都成功,但是,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。
在中國,我們經(jīng)?吹,父母帶著孩子出去公園玩,小孩子玩得興起,就難免摔倒。這個時候,中國的父母,一般都會趕緊跑過去,一邊扶起孩子,一邊嘴巴里還會叨念著:乖寶,疼不疼?不哭不哭,媽媽給你買好吃的。
在美國,家長卻不是這樣。他們看到小孩摔倒,很少有去扶的,就算孩子哭得再厲害,他們也只會在一旁鼓勵:好孩子,自己摔倒的,自己爬起來。
這個比喻雖然老套,但卻非常經(jīng)典,從中可以看出中美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處:中國父母習(xí)慣為孩子代勞,舍不得孩子吃苦;美國父母,則鼓勵孩子自己的困難自己面對。